在时代的轨道上,一列由科技驱动的“智慧列车”正在加速前行。6月17日,铁路专业应用机器人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,一批铁路人工智能典型成果集中亮相。图像识别、无人机、机器人、虚拟仿真、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场、从图纸落到钢轨,在一个个生产场景中开花结果。人工智能与铁路产业的深度融合,不仅是一次技术的跃升,更是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
从“看得见”到“看得更准”,人工智能让安全保障更智慧。图像识别代替肉眼识别、智能巡检机器人接棒人工检查、无人机穿越高空线路。技术的革新悄然改变着作业方式,也在不断提升铁路的本质安全水平。货车故障图像识别系统自动识别率超过90%,检修效率提升一倍;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代替潜水员,实现深水作业“人机交替”;动车组智能巡检设备助力一线作业人员“提速又减负”等等从风险识别到预警处置,智能化守护着千里铁道的安全畅通。
从“重体力”到“强智能”,人工智能让铁路工作更高效。铁路点多线长,过去很多岗位靠的是经验和体力,如今正在逐步转向数据与算法驱动。智能装备24小时在岗,代替职工执行高危、高强度作业,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。数字孪生、装配式建造等技术也正重塑施工工艺,一体化智能梁场、轨道板智能制造线、钢筋加工自动化平台相继上线,在保障施工精度的同时,减少了约30%的人工作业。这不仅让“施工更快”,也让“安全更稳”,是铁路工程走向“少人化、高能化”的重要标志。
科技创新不是目的,而是服务人的手段。人工智能不是替代职工,而是赋能职工。从智能客服到语音导航,从多模态交互到虚拟现实教学,一套套基于铁路大模型的智能系统已走进培训课堂、调度大厅和应急演练平台。6月10日,首个沉浸式消防安全培训中心于蚌埠铁道大酒店开建,为每一位铁路人提供精准、高效、沉浸式的学习体验。
我们也必须辩证看待“人工智能+铁路”的发展。新技术的推广,短期内可能带来技能结构调整的阵痛;数据安全、系统稳定性等新课题也随之而来。但正是这些挑战,推动我们铁路人进一步增强学习能力、系统思维与协同意识。技术的核心不是“取代”,而是“成全”——成全铁路更稳更快的发展,成全职工更安全、更有成就感的职业路径。
技术牵引未来,智能重塑铁路。从442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发布,到一个个作业现场的落地实践,人工智能正深度嵌入铁路的每一条“神经末梢”,串联起从规划设计到运输维修的全链条变革。我们坚信,人工智能将在万里铁道线上描绘出更美的未来图景,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跑出“智慧加速度”。 (作者:庄加彬)